教育
INDUSTRY NAME
* 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到底应该怎么做?
来源: 托幼瞭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托幼行业有实力的机构都开始关注产教融合这个领域了,共建实训室、专业、产业学院,以及实习、就业等等,一时竟成了行业热点。像所有的热门领域一样,当热点形成,很多人跃跃欲试的时候,少数先行布局者已经遥遥领先,甚至尝到甜头了。


2022年5月1日,时隔26年重新修订的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不仅用“产教融合”取代了此前的“产教结合”,还进一步指出,国家要采取措施“加快培养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此外,还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推出了奖励、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


产业有关注、院校有需求、政策有利好,但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到底应该怎么做?“产”“教”两端,各自都在瞎子摸象,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作为托幼行业颇具影响力的媒体平台,《托幼瞭望》近期将通过深度访谈、在线直播、论坛活动等形式,深度探讨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


5月12日,《托幼瞭望》邀请产教融合领域龙头企业慧科集团旗下的慧优才CEO万雯雯,进行了一场140分钟的线上直播,深入讨论托幼行业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根据直播内容,撰成此文,以期与“产”“教”两端共同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托幼专业,大而不强


在“十四五”期间,面向0-6岁婴幼儿的各类配套政策措施——健康儿童发展计划、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计划、儿童友好型城市、《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层出不穷。人才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特别是面向0-3岁的托育领域,更是人才稀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类院校开始加速建设托幼相关专业。


截至2021年底,全国开设托幼相关专业的本专科高校共有1095所,是2011年的2.2倍;毕业生整体数量达到26.5万名,是2011年的7.8倍;2021年才出现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备案高职院校在2021年已达511所,2022年则达到565所。


相比之下,是托幼行业巨大的人才缺口。2021年,全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超过350万人,最近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0万人。仅就方兴未艾的托育来说,2025年要实现“每千人口4.5个托位数”的目标,托育老师的缺口也将以百万计。


对于院校来说,托幼相关专业的学生,相对比较容易就业,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学生都很抢手。但对于产业端来说,人才需求量大、人才素质不高、人才流失率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托幼行业。


慧科集团慧优才CEO万雯雯表示,出现这样的问题,本质上还是缘于托幼相关专业建设不足。因此,过去两年来,部分托幼机构开始尝试产教融合,探索解决自身的人才困境,并能为行业赋能。


慧科集团作为产教融合领域的龙头服务商,在产教融合的赛道已经耕耘了12年,与全国2000多所院校开展了合作。2022年3月,慧科集团经过3年的探索、打磨,正式发布了全新“新托幼”战略和“慧优才好幼师”品牌,面向托幼板块的产教融合发力。


基于在产教融合领域的丰富经验,万雯雯总结说,托幼专业目前存在严重的“大而不强”的问题——学生人数很多,但专业实力不强,在学校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正如有院校老师在直播期间留言说的:“(托幼专业)招了最多的学生,在学校里却没地位。”


在141个教育部“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名单中,托幼类专业群只有2个入选。从这个数据来看,托幼相关专业的“大而不强”,还真没说错。


产教融合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的重要途径,但托幼专业的产教融合,远远落后于其它专业。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公布的《202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485个典型产教融合案例中,只有2个学前教育类案例。


《托幼瞭望》对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果把产教融合的历程也分个阶段的话,其它专业已经发展到了3.0阶段,托幼专业的产教融合则多数还处在十几年前的1.0阶段。


从发展历程看托幼专业产教融合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对于托幼行业的“产”“教”两端来说,了解产教融合的发展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思路,建立起有托幼产业特色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1.0阶段:人才“定制化”,校企连结松散


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以此为始,院校和企业围绕“产教结合”,开启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可称之为1.0阶段。


产教融合1.0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企业与院校直接对接,形式比较单一。用人单位结合自身的用人需求,与学校合作建设订单班,派出企业中的专家担任授课老师,同时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学生可前往企业进行实训、实习,毕业后对口录用,实现人才“定制化”。


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多数还停留在1.0阶段,托幼机构会与院校开设订单班,将园所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也会派出资深老师去院校担任讲师。


1.0模式下,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松散,且不够深入。其更大的弊端在于,订单培养模式带有明显的品牌属性,对院校的专业建设帮助不大。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严平也曾指出,“有些托幼机构在和学校做专业共建时,会夹带自身的特性内容,这对人才的长期成长可能是不利的。”


随着产教融合的发展,“产”“教”两端都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所引发的产业变革,产教融合被推动着迈入了全新阶段。


2.0阶段:产教融合“转换器”异军突起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职业教育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强调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