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INDUSTRY NAME
* 托幼产教融合的机遇、挑战与方法论
来源: 托幼瞭望

在“产教融合”这件事上,托幼产业端和院校端可以有多少想象空间?


如果你深入研究过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也足够清楚国家发展托幼事业的决心,就不难发现,“托幼产教融合”绝不是一个只有行业龙头才能参与讨论的话题,无论是单体机构还是龙头品牌,都可以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与高职院校携手,共育托幼人才,创造无限可能。


在11月2日举办的全国(成都)新托幼专业群产教融合论坛上,托幼产教融合专家、慧优才CEO万雯雯发表演讲,分析高职院校托幼专业群如何动态匹配产业需求,引起强烈反响。《托幼瞭望》本期特别专访万雯雯,请她深入剖析托幼产教融合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生态链条上不同角色值得探索的方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打开职前人才培养的共赢思路,早日实现托幼产教融合的理想图景。


职教风口下

托幼产教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将职业教育提高到“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高位,职业教育发展开始加速。同样是2019年,托育被纳入“国之大计”,站上风口快速起飞,随之而来的,是以百万计的托育照护服务人才缺口。职业教育,成为了填补托育行业人才缺口的重要渠道。


刚刚站上舞台中央的职业教育,就遇上了快速发展的托育产业,在万雯雯看来,托幼行业的产教融合至少在两个方面迎来全新机遇:


一方面,职业教育对内、对外都处于发展上升期,迎来积累和输出经验的好时机。国家在政策、财力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同时鼓励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要把国外先进的经验“引进来”,还要让我们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走出去”,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次迎来了走向世界的好机会。


另一方面,新兴的托育行业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创造了发展捷径。托育照护相关专业需要从0开始搭建;而为了满足国家对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也需要迭代升级,这都为托幼专业群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会,抢先跑出成果的院校、老师、专业,都将成为这一赛道升级的时代红利收获者。


由此可见,托幼产教融合的机遇满满,但其中的问题同样突出。万雯雯表示,托幼产教融合想要充分发展,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从整个行业来看,托育产业发展还处在早期,机构保教理念和运营模式各不相同,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变化一时间难以平衡。并且,与工科、商科等领域相比,托幼领域的产教融合底子薄弱,各方面都需要提速发展。


从产业端来看,托幼领域的特性向来是集中程度不够,尤其是托育作为新兴产业,还缺少龙头型的大企业,使得产业端短时间内难以与高校深入共建专业。这也是目前行业里机构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时缺少成功案例的重要原因。


从高校端来看,托幼专业群虽然整体起步较早,但“大而不强”。在教育部“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名单中,托幼类专业群只有2个入选,占比仅1%。再加上托育相关专业缺乏专业师资、专业建设各类资源与支撑条件,短期内培养出产业需要的托育人才困难不小。


托幼产教融合机遇满满,挑战重重,但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2022年召开的“教育这十年”发布会上所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对此,万雯雯也在采访中表示,产教融合对于产、教两端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倘若生态链上的各方都能将产教融合置于战略高度,找准自己的站位,明确自己的需求,乘着政策东风,完全可以跑出一条充满想象空间的托幼产教融合之路。

托幼产教融合

各方该以何种姿势入场?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


2022年3月,为了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开始着手建设“产教融合服务商备选库”,以期推动管理创新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专业建设,促进教育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其他专业领域融合发展。


校、企、服务商,可以说是产教融合在落地环节连接最为紧密的三个端口,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托幼行业时,我们想知道,托幼产教融合生态链上的各个角色,到底该以怎样的姿势入场,才能让产教融合发挥出最大价值。对于这个问题,万雯雯认为要分角色来拆解:


一、产业端——


参与产教融合,产业端可以获得的,是长期、稳定的、能建立文化认同的、性价比更高的职前托育人才流供给,也可以与高校在产品、资源、课程等方面深入合作,探索更多可能,实现双向赋能。


据万雯雯介绍,业端要想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成果,需要知晓高校的能力长板、了解高校的话语体系以及运作机制、理解高校的人才培养逻辑。在产教融合的合作中摆正自身的生态位,才能推动产教融合积极发展。她结合当下产业端在进行产教融合时存在的核心问题,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第一, 机构在进行产教融合时,目标模糊,常常在培养人才和商业合作之间摇摆。她建议机构在与高校合作前,要先从战略层面明确开展产教融合的目标,然后再制定具体的落地策略。如果以获得优质人才为目标,那就要找准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卡点”,用最高效的方式获得双赢的人才培养成果。比如,院校每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机构是可以参与去提建议的;院校进行实操实训课程时,企业可以提供真实一线场景的体验;在实习开始前,企业可以提前植入一部分岗前培训课程等。她指出,机构与高校融合的程度越高,获得优秀人才的机会才越大。


第二, 机构大多会关注本科高校及幼高专,产教融合视野较窄。据万雯雯介绍,全国只有不到50所幼高专(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而截至2021年底的数据显示,全国开设托幼相关专业的本专科高校共有1095所。她推荐机构可以多关注综合性高职院校,深入合作不少综合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强,虽然托幼类专业开设时间短,但由于整体品牌效应好、入学分数线高,在高职层次能招到本科分数线以上的学生,学生的基本素养反而更有保障,是很好的人才苗子。

第三, 机构羞于没有成体系的内容或产品,缺少与高校打交道的底气。万雯雯认为,每一所机构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只要能在产业被验证过是“成功的”,能长期提供工作岗位,都是高校需要关注的“一线工作场景”。她鼓励大家去发现并整理自己的长板,不但是保教方面的,也包括运营、营销等方面的经验,都可以在高校的专业建设方面产生价值。


第四, 机构与高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具体方式上,思路需要扩宽。除了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内容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很受高校欢迎的方式,且不受机构规模限制,单体园、腰部企业、龙头企业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产教融合。但企业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企业的职后“培训”方案并不完全适用于职前“教育”体系。因为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本质上都是“小白”,只能满足产业端的基本能力需求。而职业能力的进阶,需要企业接棒“培养”,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进一步通过持续培训提升能力。


二、高校端——

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这点毋庸置疑。但面对全新且高速前进的托育产业,还没采用深度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职业人才的院校,必然会有些“力不从心”。不但如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内涵沉淀也是同样重要工作。如何在起步阶段就抓住市场红利期,吸收其他领域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的经验,突破专业建设“目标”与“资源”的匹配难题。万雯雯结合慧优才参与产教融合的经验,对高校端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从战略层融入产教融合搭建专业顶层架构一方面,要把产教融合上升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