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职业教育重点做好四件事
2024-09-2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9月26日(星期四)上午10时30分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出席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提问环节:
央广网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职业教育的,相信大家也非常关注。我们知道,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沃土。请问教育部将如何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谢谢。
教育部副部长 吴岩:
我很愿意回答你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有一道槛必须迈过去,这就是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要有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这里,我想给大家通报一组数据: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全国总工会最近4年评选出的4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有32位毕业于职业院校。2022年评选出的30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有18位毕业于职业院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确实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做好四件事。
一是推进职普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开设职业体验、技能类课程,从小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在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一批综合高中。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内容与形式,优化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衔接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选择路径。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做实“一体”(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强“两翼”(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政产学研方面推行“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
三是提升办学能力和培养质量。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改革,加强“五金”建设,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
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深入人心,让职业教育更加美丽,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我们比较关心教育对外开放。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下一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谢谢。
吴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有3个很让人感到鼓舞的指标。一是中国教育的朋友圈大了,与世界各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交流。有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已超过2亿人。我们在国际上合作建成了30余个“鲁班工坊”,大受欢迎。二是中国教育的吸引力强了。195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华求学。其中,学历生比例提高到60%以上。三是中国教育的贡献度高了。我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很多国际组织合作,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TEM教育研究所将要落户中国上海,这是教科文组织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还有,刚刚召开的中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将在非洲建设10个“鲁班工坊”,中方与非洲国家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了教育和遗产保护对话会,为携手推进教育2030的国际目标做出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两篇大文章。第一篇大文章,坚定不移“引进来”。一是在学校层面,有效利用国际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把最优秀的国外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引进来,跟它们一起合作,进行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二是在留学生层面,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学习、来华交流,提升世界重要优秀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三是在青年交流方面,未来3年我们要开设800个国际暑期学校重点项目,未来5年还要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未来3年邀请1万名法国青少年来华交流、欧洲来华交流青少年人数翻番。让中国青年和全世界青年能够深入互动,进一步夯实民心相通基础。
第二篇大文章,从容不迫地“走出去”。进一步提高中国教育的世界感召力、影响力和塑造力。一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推进高等教育出海,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工作方针,鼓励学生能够到国外留学。不断完善国家留学人员综合平台,特别是推动在国际上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在海外办学,让相关学科专业标准“走出国门”。二是在职业教育方面,推动职教出海。举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展。我们要设立首个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奖,建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支持中国职业院校有序开展海外办学。三是在数字教育出海方面,推进中国数字教育稳健出海,办好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发展壮大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发布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和示范案例等,把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推向世界,让中国的优质慕课资源走出国门,让中国的数字教育稳稳地在世界教育下一轮发展中占领制高点,拥有话语权。
最后,我国高校已经牵头发起两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计划有10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参加,“海洋负排放”计划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合作,这两个大科学计划都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将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我们将满怀信心地把教育对外开放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谢谢。
怀进鹏(徐想 摄)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我和我们教育部几位同事一起出席今天的发布会,与各位媒体朋友一起交流大家和全社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对大家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教育的关心、支持和信任,以及无私的帮助,表示真诚的敬意和感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9月9日,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清晰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图景。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用这六个特质来表达出教育强国的根本特征,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并系统部署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我们推进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纲和主线。教育部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编制和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接续下来,我们将全力以赴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教育强国任务的落实,全面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扎实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五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学校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学校自觉行动,青少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去年底的1891.8万人,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我们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我在这里给各位通报几个数据:学前教育在2012年是64.5%的毛入园率,去年底提高26.6个百分点,达到91.1%。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标志着中国的基础教育能力、质量具有世界可比性。在高等教育方面,2012年入学率是30%,这十年提高了30.2个百分点,达到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在基础教育方面,在全国2895个县域完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人民群众“有学上”基本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达到14亿人次。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2亿人次。2012年以来,我们启动了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考生实施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这是一个惠及东中西部推动教育向更公平发展的重要内容。十年来,我们已经累计招生110多万人。同时,我们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中,专门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输送5万多名毕业生,成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三是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新时代以来,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了1个多亿的毕业生。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过7成、科技进步奖近5成来自于高校,特别是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我们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这些都表现出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文化艺术持续发展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资政育人和艺术创作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通过“双减”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发生重大变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
五是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我们已经与5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经面向200多个国家、1000多万个海外用户提供服务。本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经有超过500亿人次的访问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活跃、受益最多的平台,也为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国家数字化教育战略取得扎实成效。同时,我们还成功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这些工作对我们进一步服务社会、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厦门大学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有实力参与国际科学发现和研究。
建成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总目标,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马上就到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在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向媒体朋友、社会各界表示祝福,祝节日快乐,祝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发展。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各位!
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职业教育的,相信大家也非常关注。我们知道,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沃土。请问教育部将如何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谢谢。
吴岩:
我很愿意回答你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有一道槛必须迈过去,这就是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要有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这里,我想给大家通报一组数据: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全国总工会最近4年评选出的4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有32位毕业于职业院校。2022年评选出的30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有18位毕业于职业院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确实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做好四件事。
一是推进职普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开设职业体验、技能类课程,从小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在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一批综合高中。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内容与形式,优化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衔接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选择路径。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做实“一体”(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强“两翼”(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政产学研方面推行“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
三是提升办学能力和培养质量。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改革,加强“五金”建设,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
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深入人心,让职业教育更加美丽,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