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打造之“金教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的特征及建设策略
2025-01-10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的基本特征
(一)教材编写: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主体协力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教材编写有周期、出版有周期、运用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有周期,具有相对滞后性,但职业教育所面向的行业发展具有动态性,要解决职业教育教材相对滞后并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及时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和新规范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就需要校企共同编写产教融合型教材。一部分产教融合型教材编写是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主体协力完成,尤其是企业人员的直接参与,可提供丰富典型的工作流程、方法、技术、案例或解决方案等;另一部分产教融合型教材编写主要由教师完成,尽管没有企业人员直接参与,但这部分教师属于“双师型”教师,拥有长期的企业实践经历,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理解所教专业(群)与产业的关系,也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材编写中。
(二)教材内容:依据职业学习规律筛选重组后的工作知识
教材内容是教材的主体。对上述20本产教融合型教材分析可以发现,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呈现三方面特点:第一,产教融合型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规则与案例等相结合,既包含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学术化知识,又融合了行业企业工作场景实例,呈现出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工程实践案例等为载体的多种形式。第二,产教融合型教材内容主要来源于工作,与工作对象、工作流程、工作结果等相关,是基于工作知识的教学论转化,能够解决传统教材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的困境。第三,产教融合型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多模态化的,既包括某项技术工艺基本原理和各种专业术语,也包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规范要求;既包括以各种文字符号所表征的静态化抽象知识,也包括以图片、视频和实物等所表征的动态化直观事实;既包括学习者聆听、阅读和观看的内容,也包括要发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来进行动手实践操作的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的技术技能体系,又是企业工作岗位中的工作指南。
(三)教材结构:一种基于工作结构的学习序化有机组织
产教融合型教材结构是工作结构与学习结构的统合,既遵从企业工作过程的规律,又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学习规律,通过归纳企业典型工作结构来序化教材的任务模块,实现教材中的学习顺序与企业的业务流程顺序柔性耦合。通过对上述20本产教融合型教材分析可以发现,有以下五种典型的产教融合型教材结构模式,即基于职业能力类型结构的教材结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的教材结构、基于岗位工作对象或成果类型的教材结构、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的教材结构和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教材结构。基于岗位工作对象或成果类型的教材结构模式,例如教材《跨境电商产品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年),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依据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整合、细化、重构教学内容,并以真实案例、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分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并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的教材结构模式,例如《推销实务》(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年),教材内容结构从认识推销开始,围绕推销工作流程“寻找顾客、推销接近、推销洽谈、处理顾客异议”等几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推销业务工作程序。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教材结构模式,例如《客户服务与管理产教融合型教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20年),按照企业客服的典型工作任务,共设计“初识客户服务”等6个企业客服的典型任务,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又都按照若干板块组织,形成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有序组织。
(四)教材形态:基于产教双场域工学形式的多模态话语表征
教材不只是语言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均是教材的新形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的形态打破了单一的文字符号化格局,形成了基于产教双场域工学形式的多模态话语表征格局。除纸质教材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表征出虚拟仿真、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库、案例、音视频资料、课程网站等一系列配套资源的新形态。目前,职业教育领域所掀起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开发热潮,实质上是基于产教双场域工学形式的多模态话语表征,属于产教融合型教材形态。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从而将语言和其他有意义的资源进行整合。在教材形态上,德国职业教育教材形态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除了简略的文字外,主要以实物图片、图表等来表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的建设策略
建设产教融合型教材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编制的问题,也要关注体系建设问题,需要从思想理念、主体结构、行动规范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来努力。(一)强化理念先行:以产业发展需求引领教材建设方向
理念是指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探索而形成的关于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价值和哲学信仰等方面的抽象概括。理念是一种理性高度的观念认识,也是一种思想。没有理念的行动策略是盲目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必须加强理念引领,尤其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方向。第一,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教材的产教融合属性。职业教育教材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材料,也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方案体系,其产教融合属性内涵丰富,必须多角度挖掘其表现形式。第二,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的存在价值,即向准就业者提供适合其学习、最终能够胜任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经验体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性”的教材,即教材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学生的职业学习规律,能够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第三,要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型教材是一种适时性教材,要紧跟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及时吸纳产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等。第四,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以“教育与生产、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劳动、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等多个方面相结合,来主导教材建设方向和行动。
(二)泛化主体结构:进一步加强多元主体跨界协作开发教材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建设的相关主体是多元的、跨界的,既包括教材的编写者,也包括教材的管理者,既包括具体的单个人员,也包括群体性的人员组织,因此需要做好教材建设主体的结构优化工作。第一,教材建设主体必须是多元的。2022年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开发”。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提出,鼓励职业院校与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联合开发教材,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或资深专家领衔编写教材,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第二,教材编写人员应具备教育与产业跨界能力。校内教师既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也应具有丰富的行业或企业实践经历;校外企业技术人员既应具备丰富的研发或工作经验,又应拥有长期传递知识与技术的教育性经历。第三,教材管理者或群体性的教材建设组织需要多方协同。以群体性的教材建设组织机构为例,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教材编写委员会、教材审查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必须协同发挥相应作用,形成建设合力。
(三)细化行动举措:将产教融合贯穿“规划—编写—审核—使用”全过程
产教融合型教材建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具体包括“规划—编写—审核—使用”等多个环节,需要在每个环节将产教融合工作做实做细。第一,在教材规划上,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规划教材,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等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第二,在教材编写时,需要组织编写人员深入一线企业进行调研,准确把握职业岗位特点,确保教材编写与职业岗位相对接;需要紧扣各专业毕业要求的能力目标,深度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将实际解决方案、岗位能力要求、标准等内容有机融入教材内容,反映最新生产技术、工艺、规范;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案例等相结合,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构建项目化、任务式、模块化、基于实际生产工作过程的教材内容体系。第三,在教材审核时,可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评审标准,或者在已有的教材审核指标体系中纳入产教融合评价维度。第四,在教材使用时,要注重创造性使用教材,尤其是基于教学情境创新教材内容和形式,使教材中潜在的思想理念和隐性力量得以激活。
(四)加强制度保障:为产教融合型教材建设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教材制度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在一定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下,制定的有关教材编写、审查、出版、发行、选用和使用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规则的总称”。建设好产教融合型教材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第一,完善教材规划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教材建设中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特色,确立各行业领域的职业教育教材规划,突出教材的行业特点。第二,完善教材编写制度。要细化教材建设激励机制,将参与或主导教材编写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有效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完善教材审核制度。尤其要将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审核主体范围,确保能够站在产业发展需求的立场,审核教材内容是否反映企业岗位的能力标准、企业真实生产工艺和业务流程,是否体现企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第四,完善教材发行制度。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大类所对照的相应行业产业,鼓励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出版机构发行相应行业产业类别的专业教材。第五,建立教材使用反馈机制。建立教材使用监测系统,以产教融合的标准监测教材使用过程,适时反馈教材使用成效,对于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及时予以改进。
(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