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最理想的模样,除了墙上硕大标牌,至少应该具备6大漂亮的内涵
2025-03-24
现在不少学校都有“产业学院”从外观上看,楼很新、牌子很大、名字很响但一走进去课程是原来的课,老师是原来的老师项目还是教研室自导自演的“演示版”产业学院,变成了“牌子工程”,而非人才工程。产业学院真正该长什么样?除了那块招牌,它至少应该具备6大漂亮的“内涵”——这才是它真正的灵魂。
一、有真课程:不是把原来的课搬进新楼就是“产业融合”了在蓝图里,产业学院的课程应该是这样的:以岗位为底图、企业导师共建、项目驱动贯穿全程,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会。可现实中,很多产业学院的“课程上新”只是把原有课程表搬进了新楼PPT不变,讲义不换,连上课方式都是照搬原班——产业学院变成“换了教室的老课堂”,和真正产业实践“八竿子打不着”。一所职校刚成立产业学院,学校大张旗鼓宣传“未来人才孵化中心”。但教学安排一出,学生傻眼了:第一学期安排的课程竟是《职业道德与法律》《思想政治》《语文综合练习》,全无专业技能课程。有学生吐槽:“产业学院不是说要做项目、接实单?结果还在写‘人生观’论文。”企业合作方代表来访时也疑惑:“我们什么时候参与课程设计?”“学院”两字,成了教室装修和宣传文案的代名词。
真正的“有真课程”,必须做到三件事: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底板:不再围绕“教材编章”,而是围绕企业任务、场景与标准;课程开发机制为“共创制”: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企业导师参与设计、授课、评价;课程评价聚焦“能干什么”:摒弃笔试为主,强调过程考核、任务成果、岗位胜任度。开展“岗位驱动型课程再造行动”,以专业群为单位,重构核心课程,形成“1+1+1”结构(1个岗位场景 + 1个企业任务 + 1组综合能力指标)。“真正的产业课程,不是贴着产业讲,而是贴着岗位做。”
二、有实任务:产业学院不能只上课,还得“真做事”在蓝图里,产业学院的学生应该是这样的:手里干着企业任务,头上顶着项目角色,身边就是企业导师,每天都在真实的“工作场”中学习成长。但现实中,很多产业学院的“项目实训”沦为作秀,所谓任务,其实就是“模拟数据+假场景+老师自编演习”。学生做的是“形式上的项目”,像是在彩排一场永远不会上演的剧。某学校的“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组织了一场“企业实战项目周”,宣传海报上写着“AI图像识别系统开发”。实际任务是什么?老师给了一段开源代码和一套假图片,让学生“修改参数+跑出结果”,做成PPT就算完工。有学生吐槽:“所谓AI开发,其实是‘剪贴+截图+汇报演示’。”最讽刺的是,合作企业甚至不知道这个“项目周”在进行。
真正的“有实任务”,要从企业真实场景中抽取、从岗位实际需求中落地:任务源于现实项目:直接对接企业实际委托、竞赛命题、真实数据;过程模拟真实节奏:设定时间、角色、标准、交付物与复盘反馈;成果进入真实应用:学生产出可被“用起来”,而非只是“做过样子”。建立“任务池制度”——企业每月提交任务清单,由校方转化为教学任务;推动“项目化教学周期”,每学期不少于一门课以实战任务组织教学。“没有真实任务,就没有产业温度;没有实战过程,产业学院就是空壳。”
三、有双导师:不仅是“企业挂名”,更是“共同教学”在蓝图里,产业学院的“导师制度”应该是双向融合的——一位来自学校,一位来自企业,理论+实践、教书+带徒、教研+实训并行推进。可现实中,所谓“双导师”常常只是纸面上的“配对”:学校负责教学,企业挂个名,学生甚至连“企业导师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在某职业院校与头部制造企业共建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中,宣传材料上赫然写着“全员双导师制”。但当学生真正进入学习阶段,企业导师从未参与授课,也未加入项目指导,仅在开学典礼露了一次面、拍了一张合影。有学生笑称:“这个导师,比我爸妈还神秘。”期末项目答辩,全由校方老师评分,企业导师缺席,甚至连学生作品也没看过。
真正的“有双导师”,必须形成“并肩教学+共育人才”的实质运行模式:从“挂名”走向“共育”:企业导师必须参与授课环节,至少承担项目指导/评审任务;从“讲课”走向“带徒”:校内导师传理论,企业导师引实践,两人共同制定培养路径;从“隔空”走向“协同”:建立“导师对接日”“共备会制度”,确保联合教学常态化。设立“企业导师教学通道”+“共备+共导+共评”三阶段机制,将企业导师纳入教学安排表和教研评价系统。“真正的双导师,不是两张表上的名字,而是两双手共同托起学生成长。”
四、有共治理:让企业不只是“嘉宾”,而是“合伙人”在蓝图里,产业学院的理想治理结构应是校企“双轮驱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项目推进、制度设计都有企业深度参与,共同决策、共同运营、共同负责。但现实中,很多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仍是“校方主唱,企业客串”,企业的参与常常停留在剪彩、签约、座谈会上——热闹一阵,决策权零。一所学校与互联网公司联合成立“数字技术产业学院”,文件中写明“共建共管共享”。但当课程设置会议召开时,企业代表未被邀请;当选课冲突发生时,学校自行决定优先级。甚至到了年度评估阶段,企业才突然接到通知:“请提交对产业学院的运营建议”,时间是三天内。企业负责人苦笑:“说是我们共建,其实像被拉去应急背锅的‘股东’。
“有共治理”意味着企业不能是“看客”或“工具人”,而要进入到制度与治理的核心流程中:共建制度设计:在组织架构、课程评价、经费管理中设企业席位;共担教学责任:让企业对课程质量、学生成长负有评价和反馈义务;共享发展成果:项目成果、学生实训、研究课题归属权、展示权由校企共享。建立“产业学院理事会”制度,企业作为理事成员拥有议事权、提案权、否决权,推动治理结构从“搭台”走向“共治”。“真正的产业学院,不是学校带着企业‘走秀’,而是企业与学校‘共谋共赢’。”
五、有新机制:别用老机制管新物种在蓝图里,产业学院应是一种“制度创新实验场”——打破传统部门墙,突破排课机制、经费审批、考核评价的老框框,为校企合作与教学创新提供制度支撑。可现实中,一些产业学院看上去换了建筑、换了名字,但仍在用“教务处的排课表、设备处的审批流程、人事处的考评制度”来管新学院。结果就是:理念很新,流程很旧,走一步卡三步。某学校的“新材料产业学院”启动课程联建计划,与企业共同设计了一门“项目实训课”。企业导师已安排好人手,场地也准备妥当,却因为排课系统无法识别“联合授课”的结构,课程迟迟无法上线。预算报销环节更令人崩溃:一套教学器材采购需要走5个审批流程,往返时间40天。负责老师吐槽:“一门课的实施难度比一个省级课题还复杂。”
产业学院是“跨界体”,更需要“机制配套”:设置专属制度沙箱:为产业学院设立“绿色通道”机制,简化审批、授权管理;允许机制探索权:允许学院试点“弹性排课制”“校企联合经费包”“导师考核双轨制”;重构评价与激励机制:让成果转化、项目开发、企业满意度纳入教师和中层考核。设立“产业学院运行规则实验区”,赋予学院“先行先试”权限,并设置机制评估期与调整通道。“产业学院不是传统学院的翻版,它需要制度的重新装修。”
六、有烟火气:不能只见设备,不见人气在蓝图里,产业学院应该是一个人来人往、教学科研热火朝天的“活力场”:有学生在实训、有导师在备课、有活动在进行、有作品在展示,处处流动着创造力与成长感。可现实中,一些产业学院装修豪华、布展精致,但空空荡荡、走廊静默,学生不上课时就不来,老师只在开会时出现,连企业导师都找不到座位。产业学院,成了“封闭展馆”或“拍照背景墙”。某学校花重金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硬件设备先进、空间设计现代,甚至配备了展示区与访客通道。刚开放时热闹一阵子,过了半学期,进门只见设备在“待机”,看不见一个学生。老师说:“只有上实训课才会排进去,一般都是‘借用’场地。”企业人员则反馈:“我们不知道进来能做什么,没角色感。”整个产业学院,变得像个“安静的美术馆”。
产业学院必须是真正有“人气”的教育空间,既能用、又愿来,还留得下人和事:日常化运营机制:设置运营团队,常态化组织项目、讲座、成果展示等活动;开放式空间使用权:建立“空间共享机制”,让学生、老师、企业导师有驻留感与归属感;文化氛围建设:以团队故事、项目进展、人物专栏等内容为载体,打造“属于学院的内容IP”。引入“产业学院生活力计划”:设立“开放日、导师面对面、课后共创营、跨界联展”等系列活动,真正让空间“亮起来、人气聚起来、成果传出去”。
“产业学院不是硬件展馆,而是人、事、场共同生长的热力场。”别让产业学院沦为“装修成果”产业学院本应是校企共同育人的战略空间,是课程改革、项目转化、人才共育的实验场。但现实却是——有的产业学院成了“装修成果展览厅”;有的产业学院成了“换楼没换课”;甚至有的成了“校企合影点”。问题不在“有没有产业学院”,而在“你有没有给它装上内涵”。
真正有生命力的产业学院,不靠招牌、硬件和文件而靠那6个“有”有真课程、有实任务、有双导师有共治理、有新机制、有烟火气把这六个“有”做实产业学院就不再是“样板房” 而是“人才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