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民营企业内生动力 泉州全力推进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
近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四川宜宾举行,泉州市参加会议,并作为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代表之一,现场作经验介绍发言。会上,国家发改委发布了50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泉州市报送的《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打造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融的泉州实践》案例入选。
产教融合如何赋能产业升级?
当前,泉州的民营经济正处于换档升级期,我们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让民营经济更快更平稳地完成产业升级。
从横向上,均衡化赋能产业体系,我们立足现有纺织服装、石油化工、建材家居等九大千亿产业,提出了“双百五十”目标,实施“一校一群一产业”布局,即一个职业院校至少建设一个对接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实现了超9成在校生专业方向对接本地产业体系、7成以上学生留泉就业创业。
从纵向上,穿透式赋能县域经济,我们按照“一县一区”,即一个县区至少打造一个各具特色、深度融合的产教园区,推动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合作,服务产业提升。如,引导泉港区联合福州大学等高校,建设石化科技众创园,已入驻11个高新项目,推动科研项目落地反哺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近两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25家,超过此前数量总和。
产教融合如何满足企业技术更新需要?
产教融合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两张皮”问题。对泉州来说,产教需求对接上,一方面泉州是制造业大市,存在庞大的技术人才缺口;另一方面本地高等职业院校层次不够高,总量供给不足。面对这一困局,我们把握了3个关键点,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一是突出精准度。推进“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引导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如,安踏集团与泉州黎明大学共同打造安踏运动产业学院,成功为安踏集团输出近千名对口实用人才,超7成毕业生成长为企业管理或产品开发人才,实现了“毕业即就业、上岗就上手”。目前全市有2500多家企业与职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覆盖全市重点产业领域。
二是突出高质量。从解决师资教研能力与产业前沿技术相匹配入手,建设“双师库”,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产业导师共同组建“导师团”,既鼓励能工巧匠带项目、带技术进校园,设立名师(大师)工作室;也支持企业聘任院校师生参与科研开发。同时,推动院校引进学科领域高端人才,与大院大所实现“师资共享”。如,设立清源创新实验室,6个由院士和国家级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重大科研成果8项,并实现工业转化4项。
三是突出实践性。为了让学生在全真环境中学习实践,我们依托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和研发平台等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出了“校中企”“企中校”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我市库卡机器人学院采用“送教入企”培训模式,到车间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共享实训场地资源。目前全市共建有334个各级各类实训基地,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
产教融合如何调动全社会参与?
针对产教融合投入上,最容易出现“校热企冷”的问题,我们在要素保障上发力,调动全社会参与产教融合试点的积极性。
一是给政策。出台提出一批有力度的政策措施,设立市级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4.2亿元,撬动近百亿民间资本投资产教融合。在机制上大胆创新,鼓励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如,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与北京华晟信息探索混合式合作模式,企业共投入1500万元建成5个实验室,派出7名企业工程师常年驻校,企业每年从学校分成收益300万元。
二是给平台。针对泉州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我们推动成立泉州市产教融合研究院、职业院校联盟、产教融合联盟,配套建设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低成本的产学研支撑。目前,平台已汇聚了全市所有院校和近2000家行业企业数据。
三是给资源。泉州有950多万华人华侨,是全国华侨最多的地级市。我们主动引导院校用好“侨”的资源,跟随民营企业有序“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布点,建设“海丝学院”“鲁班工坊”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如,泉州黎明大学联合海外侨团侨社、华文教育机构及海外高校合作方,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五国,挂牌成立6个“黎明海丝学院”,这一经验做法在全省复制推广。
(来源:泉州市发改委、泉州市教育局)